現如今主打“健康”賣點飲料越來越多的同時同質化問題日益突出,加上健康勢頭流量加持逐漸減弱,一些品牌開始瞄準上游建設。
流量紅利沒了當然要比拼供應鏈,新茶飲行業中一些品牌便是憑借深耕供應鏈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始終占據一席之地,飲料品牌可以借鑒相關經驗,這樣不僅能夠加速產品差異化創新能力還能在品質上更有保障,尤其是在價格戰愈演愈烈的當下更有助于品牌競爭。

1.暗流涌動,頭部企業紛紛自建供應鏈
飲料市場正站在消費變革和產業變革的十字路口,這兩年無糖茶、養生水、電解質水等多個品類飛速發展,但今年頗有放緩的勢頭。有數據顯示2023年無糖茶銷售額同比激增110%,市場規模突破百億,預計2025年將達124億元,熾熱的風刮過無糖茶后吹向了養生水,相關數據顯示無糖茶2024年第三季度增速放緩至4.1%,而中式養生水所在的植物飲料類目增速達37.64%。
在市場火熱時期這些品類吸引了眾多品牌布局,有數據顯示去年上半年國內主要渠道上市的無糖即飲茶新品SKU數量為333款,但今年同期新品數量還不及去年的五分之一,而且這些新品資源主要被農夫山泉、三得利等頭部品牌壟斷,中小品牌的聲量甚低。現在行業中的品牌無論是在供應鏈還是渠道布局等方面都有各自的優勢,這也就意味著品類競爭將更加激烈。
加上現在健康賣點為這些品類帶來的流量逐漸降低,各品牌的競爭焦點也正逐步向上游供應鏈延伸,比如靠著氣泡水、電解質水起家的某品牌在天津拿下二期地塊建設生產基地,未來將不僅輻射華北及東北等區域的市場,更有望覆蓋全國市場;某品牌去年年底投資10億元在湖南株洲自建生產基地,將創新的觸角延伸至供應鏈上游,為品牌創新按下加速鍵的同時也更好地保護了其自主創新知識產權。
近日,輕上第三座現代化超級工廠——廣東椰泰天然食品有限公司生產基地在博羅縣園洲鎮奠基,據了解新工廠將專注于咖啡、椰子汁、果汁、涼茶、運動飲料等大健康飲品的研發與生產并配備16條全自動無菌冷灌生產線,年產量將超過60萬噸。該品牌作為代表性新興健康飲料品牌,其新工廠動工是一個重要的行業信號。
2.助力品牌原料爭奪戰
今年上半年健康化依舊是飲料行業的核心趨勢,2025中國飲品冷飲產業趨勢報告顯示,中國無糖飲料市場規模從2014年的16.6億元增長至2025年的227.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高達38.69%,遠超行業平均增速。受此影響,消費者對低糖、零糖、功能性成分的需求持續攀升,主打健康賣點的飲料市場結構正發生深刻變革。
以無糖茶為例,隨著入局品牌增多產品也更加多元化,比如某品牌限定明前龍井茶再次賣爆,某品牌前段時間推出的高香無糖茶吸引了行業關注,某品牌推出更具差異化枇杷花白茶等等。在原料端無糖茶從傳統的綠茶、紅茶、烏龍茶到更多特定產地、品種的茶葉再到一些小眾茶葉,這不僅要求品牌擁有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更需要在供應鏈端有穩定的原料供應和質量控制。
而且現在無糖茶市場已經開始在基礎健康之上融入養生成分,比如某品牌的陳皮白茶以“白茶+陳皮”迎合市場需求;隨著消費者對茶飲的健康訴求日益多元化和精細化,無糖茶的功能性也備受關注,雖然現在市場中相關產品并不多,但或許是品類差異化的突破口之一,在此過程中自建供應鏈將為品牌帶來較大助力。
養生水賽道亦是如此,現在市面上的養生水原料朝著更多元化、更小眾方向發展,西洋參、淡竹葉、麥冬、鐵皮石斛、黃芪等原料出鏡率提高。品牌若想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做出差異化,就需要自建供應鏈來強化原料掌控力,從而確保產品原料的獨特性和品質穩定性。
通過自建供應鏈品牌可以通過從源頭鎖定原料、獲得獨家協議與專利、深度溯源與透明化等手段把握健康原料生產,為品牌后續競爭奠定基礎,還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先機。而且還有助于品牌快速響應市場變化,靈活調整產品策略,當競爭對手仍在糾結包裝設計或代言人選時深入原料端的品牌已在構建了新一代食品基礎設施。
3.加速產品創新
在飲料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加速產品創新已成為品牌構建差異化壁壘、搶占市場的重要生存法則,但現在市場中主打健康的飲料產品同質化嚴重,品類無非就是無糖茶、養生水、電解質水、椰子水等,而且這些產品在成分、功能、口感和包裝上較為相似,缺乏差異化競爭優勢。這就需要品牌加大研發投入,深入挖掘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從產品配方、原料選擇、生產工藝等方面進行創新。
而上游供應鏈的建設則可以為品牌提供更具差異化的解決方案,在生產端可以通過工藝創新提高品牌壁壘,比如某品牌無糖茶以“HPP+冷萃”為賣點吸引了眾多關注;某品牌升級的鮮綠茶強調以“0℃冰萃技術”鎖住天然氨基酸等,這使品牌具備更強競爭力。去年下半年盒馬就曾推出過兩款HPP冷萃茶產品并在其小程序上獲得了近萬條評論,也意味著相關產品有一定市場基礎。
現在不少品牌在供應鏈建設上更注重數智化,TraceGains的全球調查數據顯示大多數食品飲料品牌都在今年尋求人工智能技術來提高競爭力,36%的品牌已經在新產品開發中測試該技術,53%的品牌在考慮將其用于成分采購和產品配方。比如去年11月聯合利華宣布計劃開設專注于人工智能的實驗室,以此來探索新趨勢;可口可樂則利用AI設計全新口味和包裝于去年9月推出“未來3000年”的限定款可樂。
數字化助力產品創新還表現在反饋端,通過相關技術品牌可以抓取社交平臺聲量關鍵詞,識別市場對產品的其他需求,從而快速調整產品策略,甚至推出定制化產品來滿足特定消費群體。這種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創新模式,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增強了消費者對品牌的忠誠度。
4.提供更穩定的品質保障
現在食品飲料行業中代工模式很常見,上到國際大牌下到區域性中小品牌,這在品牌發展前期確實能夠更低的成本、更靈活的生產方式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但現在市場中因為代工廠原因造成食品安全等品質問題的案例比比皆是,使得消費者對飲料的品質安全更加關注,數據顯示,消費者在關注產品包裝時重視的幾個方面分別是保質期和生產日期、產品質量檢驗合格證明、配料表、食品安全標志以及生產廠名和地址。
對于一些主打健康賣點的飲料品牌而言,一旦出現安全問題對品牌銷量及形象打擊可能更大。品牌通過上游供應鏈建設則能很大程度地避免品質問題的發生,因為代工模式下品牌話語權較低,而自建供應鏈則不同,在原料端,品牌通過建立專屬種植基地可以自己制定相關標準從源頭上保障品質。而且在產地就近可以建設預處理車間,無論是茶葉炒制還是鮮果加工都能及時完成從而保障飲品風味。
在生產加工環節,品牌通過自建工廠引進先進生產線與品控體系,能夠實現全程標準化、精細化管理減少人為失誤和外界污染的風險,以對生產環境的高要求進一步提升產品品質。自建供應鏈還能增強品牌對生產流程的控制力,確保每一環節都符合健康、安全的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安全的飲料,比如通過AI視覺檢測來檢測瓶蓋的密封性等。
現在自建工廠幾乎成為了頭部品牌的必選項,早在2011年某品牌無糖茶就搭建Log6無菌生產線,也就是說生產100萬瓶不會出現1瓶被微生物污染的產品,目前該品牌已有14條生產線達到這一行業高標準。其實在食品飲料領域沒有捷徑可走,只有對每一個環節的嚴格把控,以品質取勝才能贏得消費者的長期信任。

5.以成本優勢應對價格戰
現在市面上的無糖茶、養生水等主打健康的飲品在價格上已經與剛步入市場時相差甚遠,普通包裝的無糖茶從5元以上下降到3元價格段,椰子水從十幾元一瓶到如今的10元以內甚至更低,有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椰子水均價呈現下降趨勢,由2023年一季度的每百毫升均價1.91元下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1.46元,降幅達23.5%。現在還有越來越多大包裝產品推出,以更具性價比的特點贏得消費者喜愛,同時也使得價格戰愈演愈烈。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建供應鏈就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椰子水是典型的原料驅動型品類,成本結構中原料占比較高,可達40%及以上,而椰子作為農產品很容易受環境、天氣等影響導致產量、價格波動明顯,這就要求品牌具備強大的供應鏈整合能力,在保障供應量穩定的情況下降低成本,以成本優勢在價格戰中立足。
除了原料成本外,包裝、生產加工、物流倉儲、營銷等都需要成本,這些算起來也是筆不小的支出。大部分飲料包裝都采用PET材質,但近年來價格卻大幅上漲,某品牌在2022-2023年報中多次強調,PET成本壓力是調價主因;這也是飲料品牌紛紛推出大包裝的原因之一,據查詢一個1.5升飲料瓶的包材成本占比僅15%,而500毫升小瓶高達22%,而且大瓶裝的抗壓性更強,運輸中不易變形,減少浪費也是降低整體成本的一種方式。
紙箱與物流成本也在持續攀升,2021-2023年瓦楞紙價格漲幅超30%疊加燃油費上漲,物流成本不斷攀升。從長遠來看建設供應鏈有望降低單瓶成本,擴大產能和優化倉儲后品牌能提高效率,減少浪費和損耗;穩定的供應鏈有利于品牌與供應商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獲取更優惠的成本價格,即便降價也能保障品牌利潤。
6.驅動行業加速升級
這兩年市面上主打健康賣點飲料愈發多元化的同時一場從生產源頭發起的行業重塑正悄然涌動,從果子熟了斥巨資自建工廠到東方樹葉數十年來對生產線的提高,再到眾多品牌紛紛布局專屬供應鏈,現如今行業正經歷重要轉折,這不僅重塑了品牌自身發展路徑助力其更大更強,還將驅動整個行業邁向更高質量的未來。
雖然這些品牌向上游挺進或許是處于多重競爭壓力下的選擇,但面對日益激烈的同質化競爭,品牌若想突圍就需要從原料、生產到運輸等多環節把控。自建工廠能夠讓品牌根據市場需求敏捷調整配方、工藝,快速推出新品,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占得先機。同時在原材料成本頻繁波動的大環境下,也能減少不確定的風險,而且更深層的意義在于構建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
這場變革受影響的不僅僅是個別品牌,對整個行業發展也起到推動作用,自建工廠所需的重資產投入與復雜運營能力,無形中提高了行業準入門檻,加速了小品牌被市場淘汰的進程,使資源向真正具備實力的頭部企業集中,或將進一步推動行業結構優化。
有品牌將嚴苛的生產、品控標準帶入上游后將會倒逼原料供應商、包裝企業以及一些代工廠朝著更高附加值或更規模化、低成本方向轉型,從而帶動行業加速升級。在當下大環境下只有能夠掌控供應鏈的品牌才能在產業長河中奔涌向前,相信隨著越來越多品牌加入后,一個由穩定品質、高效創新和健康生態所定義的新行業圖景將日漸清晰。
7.對品牌資金實力是個考驗
雖然現在眾多飲料品牌紛紛朝著上游供應鏈“努力”,但對資金實力是個不小的考驗。比如某品牌在安徽滁州自建的工廠投資了10個億,某品牌去年以3596萬元競得株洲市石峰區工業用地,計劃投資10億元建設生產基地;某品牌工廠占地面積達89.3畝,項目總投資5億元;還有品牌投資15億元建設生產基地。
這還只是前期投入,從品牌運營到生產制造管理難度陡增,也需要龐大且持續的資金投入,對品牌現金流構成嚴峻考驗。而且這些投入無法快速轉化為現金流,據了解從工廠規劃、設備采購調試到穩定發展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長時間才能實現盈虧平衡,在這漫長的周期里品牌不僅需承擔巨額折舊與財務成本,更要承受市場變化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一旦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投資和回報不成正比。
當品牌將大部分資金用于自建供應鏈后也就削弱了應對市場波動的緩沖能力,尤其是在市場環境不穩定或遭遇突發事件時,這種資金壓力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品牌需要在自建供應鏈與保持資金流動性之間找到平衡點。尤其是對中小品牌而言,因為頭部品牌通過憑借規模效應與多元產品線分攤成本,而中小品牌規模化程度較低,一旦出現問題則可能“致命”。
現在飲料行業的上游深耕正演變為一場資金實力的殘酷淘汰賽,比拼已經從價格、營銷跑向供應鏈,這也就意味著在資金上具有優勢的品牌才更有資格獲得“入場券”,那些經受住資金考驗、成功構建上游壁壘的品牌在創新能力、響應速度、品控上更具優勢,也就會轉化為消費者忠誠度與市場份額。
行業思考:近年來飲料領域可謂是從產品創新、包裝、營銷、價格等多方面展開“內卷”,但這不僅加劇了行業內各品牌之間的同質化競爭,還出現了品質下降、產業鏈各環節利潤壓縮等負面效應。為此不少品牌選擇重金投資上游供應鏈作為破局之路,這些投入將為品牌帶來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從而增強市場競爭力,長遠來看還可能驅動行業整體升級。
SIAL 西雅展(上海)將于2026年5月18-20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作為覆蓋全品類的食飲交易展,展會設立了18大主題專區,吸引75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展商參展。125個國家和地區的180,000專業人士觀展。 2026規格再升級,萬億商機等您搶占!黃金展位數量有限,展位火爆預定中!
內容來源:食安時代


